数字人民币发展全景透视:创新、监管与挑战
货币形态正随着全球数字经济浪潮涌动而经历深刻演变。作为顺应数字时代趋势的重大金融基础设施,我国数字人民币(e-CNY)的推出与试点,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发展态势的前瞻性布局,更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支付体系韧性的关键举措。从2019年末启动试点至2025年4月末累计交易额突破10.8万亿元,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平衡,并在实际推进中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
数字人民币发展历程
我国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起步较早。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专门团队,开始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及相关国际经验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经过多年的理论储备和技术攻关,2019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北京冬奥场景展开测试,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推行数字主权货币,人民币作为中国法定主权货币正式步入数字化时代。此后,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有序扩大。2020年10月,新增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6个试点地区。截至2024年6月末,试点已扩展至17个省(区、市)的26个地区。经过多年发展,数字人民币已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了覆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
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驱动,而是在应对潜在风险、弥合现有短板、平衡多重政策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审慎平衡的战略安排。
第一,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明确,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在法理上明确为国家法定货币,以国家信用背书;另一方面,其功能被严格限定于流通中现金(M0)的替代且不计付利息。此举旨在规避对商业银行存款体系的直接冲击,主动应对全球私人稳定币等创新可能引发的“存款搬家”与金融脱媒问题,前瞻性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设立“防火墙”。
第二,数字人民币运营架构多维,平衡监管与市场活力。为破解金融监管领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长期困境,“双层运营”架构将央行的中心化管理与市场机构的竞争性服务进行剥离与结合。央行牢牢掌握发行、注销与跨机构互联的权力,确保体系统一与安全可控;而指定运营机构负责面向公众的兑换流通,则保留了市场化竞争空间以激发服务创新。
第三,数字人民币技术特性精准,有效提升支付韧性。针对当前电子支付体系的服务壁垒与场景局限,数字人民币的“账户松耦合”设计,意在打破支付对传统银行账户的强绑定,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而“双离线支付”功能,则旨在补齐现有支付工具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为极端条件下的基础支付活动提供关键保障。
数字人民币的创新成果与应用探索
经过数年试点,数字人民币的战略重心已从早期的用户普及转向可持续、多元化的综合应用生态构建,其应用领域从个人消费(C端)向企业(B端)和政务(G端)纵深拓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范例。
第一,智能合约应用解锁“可编程”货币潜力。智能合约赋予货币本身“可编程”的属性,为解决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信任痛点提供了全新的制度工具。在预付资金管理领域,基于智能合约的创新产品可实现资金的穿透式管理,有效防范商户“卷款跑路”风险,重塑了预付消费的信任机制。
第二,政务与对公应用提升宏观治理效能。数字人民币固有的可追溯性使其在财政补贴、纾困资金等场景具备独特优势,能够确保资金点对点精准直达,杜绝截留、挪用风险,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与透明度。同时,“支付即结算”特性也有效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成本与结算风险。
第三,跨境支付探索重塑国际清算体系。为应对传统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的挑战,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旨在构建一个基于多种央行数字货币的通用技术平台。该项目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构建更高效普惠的未来国际货币新秩序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数字人民币的审慎监管与风险防控
作为国家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是其制度设计的核心基石。其监管框架并非事后附加的约束,而是深度嵌入核心架构的内在属性,始终在维护金融稳定、保护个人隐私与依法防范金融犯罪之间寻求审慎平衡。
第一,“可控匿名”原则的探索。针对隐私保护的核心关切,数字人民币创新性地提出“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支持用户开立低等级匿名钱包,满足日常小额支付的合理匿名需求;另一方面,保留必要的风险监测与干预能力,以履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法定义务,将“隐私保护”与“金融安全”这对矛盾,直接内嵌为产品的分层权限,让用户在日常使用中自然而然地遵循这一平衡。
第二,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在技术层面,综合运用数字证书、安全加密算法等成熟技术,确保数字人民币不可伪造、不可重复花费。在业务层面,建立了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可疑交易监测模型。
第三,货币价值的挖掘。数字人民币不仅仅是监管的对象,其本身的设计也成为实现监管意图的工具,将公共政策目标“代码化”地嵌入到货币的基因之中。智能合约的布局,更是为未来实现“政策即代码”预留了接口。它意味着,未来的财政补贴、定向纾困等政策,可以成为加载在货币上的可执行程序,从而提高精准度和透明度。这种“嵌入式”的思路,标志着监管正从一部静态的“法典”,进化为一个动态、可编程、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治理系统。
数字人民币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展望
尽管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但在实际推进中数字人民币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第一,零售支付市场格局固化,用户习惯迁移动力不足。国内零售支付市场已形成高度固化格局,两大主流支付平台已能高效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在此背景下,若数字人民币仅作为平行替代,将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
第二,商业可持续性与市场化激励机制待完善。在试点推广阶段,行政推广与消费补贴是主要驱动力,但尚未形成市场化的、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如何激励运营机构及下游商户长期、主动地投入资源进行生态建设,是其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第三,应用场景与现实需求的深度融合仍需时日。尽管已探索出诸多创新应用,但如智能合约等高附加值场景的商业模式仍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内生需求。
第四,顶层法律框架与配套制度供给滞后。随着试点深入,与之配套的顶层法律法规设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当前,除需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其法定地位外,仍缺乏专门的管理法规以清晰界定各方权利义务,规范智能合约应用边界,为资金冻结与扣划等操作设定严格的法律程序,制度供给的滞后可能制约其长期健康发展。
为应对上述挑战,推动数字人民币从支付工具向数字金融核心基础设施演进,未来的发展重心必须更加聚焦于能够充分彰显其独特制度优势的特定领域。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尤其是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及基于智能合约的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第一,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提升智慧监管能力。依托数字人民币系统产生的高频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智慧监管平台,从而极大提升反洗钱和宏观审慎风险的动态预警与管理效率。
第二,解决采纳成本障碍,优化激励机制。监管机构应牵头制定清晰、可持续的成本分担策略,并探索能让生态各方获得直接回报的市场化商业模式,从而摆脱对行政推广的依赖,激发内生采纳动力。
第三,深化国际合作,主导跨境支付标准制定。积极与国际清算银行及各国央行合作,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项目经验,在多边CBDC平台的架构与技术标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第四,运用监管沙盒,稳妥推进创新功能应用。对于智能合约等高潜力但风险尚不明确的创新,应广泛运用监管沙盒机制,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进行充分测试,以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确保新技术安全有序落地。
总之,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直面根深蒂固的用户习惯与商业格局,寻求差异化的价值定位,更要在国际舞台上把握机遇,参与甚至引领下一代跨境支付规则的构建。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在顶层制度设计、市场化激励机制、审慎创新和国际战略协同等多个维度实现有效突破。这不仅是推广一种新型支付工具,更是为未来数字经济构筑坚实、高效、安全的货币基石。
(唐国豪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教授,齐国皓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